今天,《光明日报》刊发了我院杨林教授题为《在战胜疫情的同时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文章,全文如下: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蔓延增加了当前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国际方面,此次疫情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北京时间 1 月 31 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强调不赞成甚至反对对中国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相信中方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但短期来看,包括跨国旅游在内的服务贸易受到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和疫情相关的防护产品的进口存在正向增长效应。总体来看,对货物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影响取决于疫情延续时间的长短。
国内方面,短期来看,疫情防控使得人们在本是消费旺季的春节“宅”在家里,多个城市发布延迟上班通知,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线下培训等行业遭受冲击。自疫情公布以来,药品、医疗器械等与防控疫情相关行业的订单和生产呈现扩张状态,与电商、网上办公相关的互联网行业等有可能成为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冲传统行业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负面影响将会消除,消费投资会因需求反弹而出现迅猛增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也会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变化。一是激发业态创新,促进生产业态、生活方式朝着智能化、线上化的方向发展,如线上购物、线上办公、线上教育,这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跨境电商等贸易创新方式的深度拓展。二是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抢抓机遇布局数字经济,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在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此次疫情防控必然会加速业界对 5G、云游戏、AR/VR、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以传统产业数字化为特征的融合型数字经济将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三是加速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架构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的关键运行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智能建模,可提供城市运行的态势感知、运行监测和决策支持等服务;同时,也可基于可视化的城市信息模型进行事件管理和应急指挥,还可在应急状况下协同多部门进行统一联动指挥,大大提升应急事件的处置效率,促进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提高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
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科学领导下,我们必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在当前的攻坚阶段,确保经济管理领域平稳度过疫情期,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综合施策。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应兼顾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兼顾政策的长短期效果。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财政是促进其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财政资金不仅有利于保障医疗卫生资源的规模供给与结构优化,而且能够引导和鼓励社会主体的参与,从而不断提升资源配置的均衡程度。一是加大疫情防控相关的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扩大疫情防控研发支出,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对于延长假期及推迟开工期间,企业支付员工的带薪休假工资和社保缴费,可以考虑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定向精准地对企业给予支持,减轻企业运营负担。适当提高疫情防控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增加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环境方面的财政支出。二是实施精准的税收优惠政策。2月 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购置设备允许税前一次性扣除,全额退还这期间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运输防控重点物资和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务、邮政快递收入免征增值税。同时,对进行社会捐赠的企业、个人给予所得税方面的减免,鼓励社会参与疫情防控。三是疫情消除后,可以对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因病返贫的家庭和失业人员发放消费券扩大消费,并积极提供适合的就业机会。四是可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通过扩大政府的相关公共支出,在渡过难关的同时为疫情后经济的反弹奠定基础。在当前的情况下,建议运用财政奖励的办法引导科研机构、企业对药品和疫苗研发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和加快发展 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普及,加大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培养的投入。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满足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融资需求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政策实施的精准性。一是加强信贷对疫情防控的支持力度,满足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在对医疗卫生、医药及设备生产供应、相关科研攻关和建筑施工、物资运输等领域的信贷需求开辟“绿色通道”的基础上,2月 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银行向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包括小微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由财政再给予一半的贴息,确保企业贷款利率低于1.6%。二是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能源供应等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通过完善信贷制度安排、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提升企业抵御疫情不利影响的能力,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带来的企业倒闭和大量失业现象。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平稳度过疫情期,强化市场向高质量发展的预期引导。特别是培育一个繁荣的风险投资市场,加大对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加强顶层设计,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新冠疫情防控、企稳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于信息的及时发布、风险的实时监控、多边沟通协作、疫情趋势研判、远程医疗辅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建设智慧型城市成为提升防控疫情灾害精准施策能力、加强未来应急管理、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路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重要结合点和突破口,不仅意味着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和便捷化的公共服务,也蕴藏着创新供给和扩大需求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是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保障。这需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各地云计算中心、大数据系统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建立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第三方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安全提供保障。二是催生智慧产业集群式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对传统信息服务业进行智慧化改造,在满足智慧城市主体需求的过程中,相关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创新也会孕育智慧新兴产业,重构与整合产业链条,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促进消费升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恒久动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嵌入到医疗、教育、养老、居住等社会治理领域,能够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广覆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改善民生的同时,进一步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文章来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