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调研典型性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黔月山岚调研团将调研目标锁定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数量占比50%以上的黔东南。8月6日,团队成员黎有齐对张桂英苗绣坊的负责人张桂英以及侗品源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陆勇妹进行了线上采访。
首先,两位非遗传承人分别介绍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立过程,二者身处的两县都是贵州省的重点扶贫县,在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两位非遗传承人积极响应号召,利用从长辈传承下来的苗绣和蜡染技艺,号召工坊周围的贫困户,参与产品的制作与加工,带动当地的就业和脱贫。紧接着,二位传承人向团队成员讲述工坊得以发展的原因。首先有政府的资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张桂英说政府每年会补助2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工坊的建设。此外,媒体的宣传使工坊被更广泛地熟知。同时,工坊不局限于单一靛染布料的销售,而向手工靛染围巾、手工土布、布艺小商品、香包车枕、床上用品、茶席等靛染布艺产品拓展,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工坊内部实行灵活可靠的制度,让擅长不同技艺的工人分到不同组别,分工合作,高效生产,走出了非遗产品的产业化道路。非遗传承人陆勇妹还分享到,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非遗文化正渐渐被年轻一代所淡忘,所以在工坊建立的基础上,陆勇妹还成立了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让游客更好体验靛染技艺,陆勇妹开展手工技艺培训30多期、1500余人次,让600多名当地妇女通过指尖增收致富。
此次采访,为团队总结非遗扶贫发展的方式与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后期分析的重要数据。
黔月山岚调研团
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