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月山岚调研团于7月28日至8月25日展开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团队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探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扶贫发展模式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路径。团队暑期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方式,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团队本次社会实践的调研对象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十个国家认证的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通过联系当地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有关负责人和文化旅游局非遗中心的有关工作者,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从而对各地区的非遗扶贫的实践状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团队于7月28日至7月29日前往卡拉村,了解当地村民依靠鸟笼制作技艺实现非遗扶贫,并带动当地就业的发展现状。此外,团队还通过电话访谈和腾讯会议的方式,对接其他地区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团队收集了更多的样本信息。
团队完成样本资料的收集之后,对十个重点扶持的地区的非遗扶贫发展模式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出各省份非遗扶贫的发展模式,并加以比较。非遗扶贫源于政府的扶持和文化旅游局非遗中心的积极引导,各地区非遗传承人通过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采用“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公司”的模式,带动当地就业。同时,工坊开设非遗传习馆和工作室,对接各高校、游客和企业,开展非遗文化研学培训,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同时团队还发现,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扶贫事业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有利于团队后期进行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
黔月山岚调研团
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