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加快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背景下,“边旅探兴,筑梦版纳”实践队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为当地边境文旅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

此次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团队成员依托文献研究与线上调研梳理西双版纳文旅发展脉络,明确调研方向。中期实地探访景洪市总佛寺、中科院植物园、曼贺纳文化旅游村等代表性区域,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深入交流,聚焦文旅融合痛点。后期,团队整合问卷数据,分析游客行为特征。结果显示,女性(54.15%)偏好体验与购物,中青年(36-55岁)消费能力突出,社交媒体与在线平台为主要信息渠道。游客对边境风情、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兴趣浓厚,但节假日客流集中加剧景区压力。这为后期分析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调研发现,西双版纳文旅发展仍面临多重考验。在基础设施方面,63.02%游客对景点设施表示满意,但近四成受访者反映停车场容量不足、休息区设施老化等短板;三成游客认为部分偏远景点可达性不足。同时,尽管60.39%游客认可跨境旅游潜力,但政策限制和文化差异导致四成游客体验评价偏低。此外,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亟待加强,近七成游客期待沉浸式文化体验。最后,从业者则普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短缺及资源整合困难等现实瓶颈,制约行业整体升级。

基于上述问题,团队从多维度剖析西双版纳边境文旅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政策层面建议政府设立文旅发展基金,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生态方面需平衡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推广低碳旅游模式;文化领域强调建立非遗活态传承机制,开发文创产品和研学课程;产业方向可借助VR/AR技术推广智慧旅游,推动跨境文旅合作;管理环节需精准测算景区承载量,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本次调研立足国家战略,以“小切口”服务“大发展”,为西双版纳破解发展桎梏提供系统性路径,也为其他边境地区文旅发展树立实践范例。此外,团队成员通过实践深化了产业认知,提升了数据分析与政策设计能力,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文/图 “边旅探兴,筑梦版纳”实践队
202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