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红色文创产品作为赓续红色血脉、诠释革命精神的时代载体,正成为文化传承的焦点。“赤心传承”实践团以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与设计现状为切入点,历时半个月,跨越内蒙古、山东、湖北等五省市,深入11处红色旅游景点,通过科学调研与创新实践,为红色文创产业升级探索破局之路。

团队运用KJ法梳理用户需求关键词60项,凝练出21项核心产品属性,结合KANO模型与Better-Worse系数分析,量化用户对红色文创属性的需求层级。调研数据显示:100%受访者认为文化内涵至关重要,75%受访者指出产品同质化严重,56%认为实用性与美观性失衡,44%反映价格与价值不匹配。
实地调研进一步验证了问卷分析的结论。在五省市11处场馆统计的432款在售产品中,模型类与工艺品类占比达63%,日用品、文具等实用型产品仅占27%;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等场馆品类丰富,均超过50种,而部分场馆产品类型则较为单一。
深度访谈揭示三大核心问题:其一,创新设计不足导致市场吸引力薄弱;其二,文化表达流于表面符号堆砌,红色精神内核未能有效传递;其三,品控不严导致用户体验受损。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提出“三维开发模型”与四大优化策略:即从产品基础、用户体验、市场运营三向发力。通过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严控生产标准,运用智能审核机制规避文化误读;以“符号转译”策略激活文化基因,泰山“挑山工精神”系列产品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同步开发开放式DIY平台,赋予用户3D建模与个性化定制能力,实现“千人千面”的文化表达。市场运营层面,动态定价机制平衡公益性与商业价值,双通道反馈系统通过电商评价与线下终端实时捕捉消费趋势。南昌八一主题冰箱贴通过现代设计激活历史记忆,成为消费者印象深刻的爆款产品。类似案例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策略的可行性。
“红色文创不仅是商品,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实现专业素养与精神境界的双重提升。通过16场深度访谈、158份有效问卷和1.5万字文本分析,团队既掌握了KANO模型、主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更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DIY设计与“符号转译”策略研究,为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写下生动注脚,让红色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文/图“赤心传承”实践团
2025年3月1日